发新帖

“屠呦呦效应”能推动中医走多远

三思    管理员  2017-1-15

版权归属原作者,转载请注明来源>三思岛 SSSdao.com
www.sssdao.com/?thread-207.htm
北京时间12月7日20时,瑞典卡罗林斯卡诺贝尔大厅,屠呦呦将用中文发表题为《青蒿素的发现: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》的演讲。12月10日,她还将出席颁奖典礼,实现中国本土科学家诺奖零的突破。

85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开启了诺奖之旅。北京时间12月7日20时,瑞典卡罗林斯卡诺贝尔大厅,屠呦呦将用中文发表题为《青蒿素的发现: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》的演讲。12月10日,她还将出席颁奖典礼,实现中国本土科学家诺奖零的突破。

从10月5日到12月10日,从获诺奖到领诺奖,一向被质疑“不科学”的中医,终于吐气扬眉、为国争光,更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。对中医药的关注度空前高涨,被业界认为是歧黄之术发扬光大的最好时机。对中医药宝库来说,青蒿素的发现,不过是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,人们相信,中国传统医学带给世界的礼物,理应更多。

但也有人担心,“诺奖效应”有限。如果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根本性障碍不能破除,青蒿素获得诺奖这一事件,不过是打了一针兴奋剂,一时风光无限,却易潮涨潮退,中医药“捆着手脚”的发展处境仍难扭转。

忧虑并非多余。

在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新闻发布会上,屠呦呦说:“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,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。”科学家的担忧是理性的。青蒿素尽管来源于中医药,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西药。在人类与疟疾的斗争中,无论是最初“抗疟神药”氯喹,还是如今的“中国神药”青蒿素,临床应用上容易产生耐药性。这根源于“对抗医学”,是西医学无法解决的通病。耐药细菌出现了,超级病毒诞生,面对肆虐的病毒细菌,人类陷入无药可医的窘境。以肺结核为例,曾经一度销声匿迹,近年来,卷土重来,新发患者一感染就是耐多药结核病菌,让人束手无策。随着西医药局限性的凸显,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引人注目。遵循“道法自然”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中药极少出现耐药性,展现出中医和平介入、系统治疗模式的强大优势。这也难怪屠呦呦老人多次强调:“青蒿素是一个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。”所以,如果不能继续挖掘、善用,浪费馈赠还算小事,更重要的,是不能造福世人。

屠呦呦老人对青蒿素前景的担心,也是人们对中医药前景的担心。不可否认,近年来,中医药在国内的发展取得长足进展,这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“钥匙”,正在惠及更多的民众,被世界更多国家认可。然而,中医药长期处于被审视、被验证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。源于西方的评价审批体系,常常强迫“不科学”的中医药“削足适履”、委曲憋气地穿着西医的鞋子。中医西化、中药西管,缺乏灵活和本土特色的机制,以至于有人戏称,“杀死中医不用刀,强制西化就能让其武功尽废”。话虽尖锐,却是警醒:作为一种独特的医药资源、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,一种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、优秀的文化资源,如果我们自身不注重传承、不注重创新、不注重弘扬,“有宝挖不出”,那么今后,只怕类似青蒿素的药品,都将成为“中西医结合”的产物,中国也只能成为“中医的故乡”——倘如此,我们将如何面对先祖?

从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,到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,其实,中医药早已不是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,这让人们对中医药未来多了自信。借助诺奖这股劲风,如果能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医药,打破束缚发展的痼疾,加快建立激励机制,让古老的中医药在现代科学体系里光大发扬,那么,诺奖就不再只是世界吹向中国的一阵风,“诺奖效应”才会发挥最大效用。如此,才会有更多“青蒿素”走向世界,让更多“屠呦呦”造福民众。

来源:人民日报评论 更多内容请访问>三思岛 SSSdao.com
赞赏支持
收藏
把本文分享给他人
最新回复 (0)
  游客    登录
1
返回